再生醫學新知

間質幹細胞活性與懷孕年齡有關嗎?最佳年齡是幾歲?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google

【文:廖可熏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博士、再生緣生物科技研發部專案經理】

 

國人晚婚晚生的狀況已是常態,根據內政部公布民國109年統計資料顯示,新手媽媽的平均年齡為31歲,而35歲以上的懷孕者比例更創下31.6%新高,是10年前的1.8倍(民國99年為17.2%)。面對國內生育年齡不斷延後的現象,備孕與懷孕中的爸媽們不免好奇,母親年齡對於儲存寶寶幹細胞的品質是否有影響呢?了解寶寶帶來的珍貴禮物,就從本篇開始!

 

 

研究證實:40歲前懷孕,寶寶間質幹細胞的增殖率較高!

 

根據2015年的文獻分析100個足月生產的健康胎盤,生育年齡超過40歲以上,其胎盤重量是明顯降低,胎盤重量與供血含量有關,表示胎盤中的血量少於生育年齡在40歲以下的,在研究中也指出胎兒重量與生育年齡有負相關的關係。胎盤中間質幹細胞的活性也是隨著母體生育年齡有明顯的下降,而40歲為一個分界點。

同一個研究團隊在2019年發表的文獻中,分析48位懷孕37周的婦女的樣本。發現生育年齡在30歲以下的臍帶、羊膜及胎盤間質幹細胞端粒酶活性較生育年齡超過40歲以上的高,而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率有正相關。因此越年輕的生育年齡,間質幹細胞有越高的增殖率。

 

 

高齡得子大不易,40歲後懷孕,保存寶寶幹細胞的必要

 

高齡懷孕生子,在健康方面具有較高風險性,且有較高機率發生高危險妊娠或胎兒早產危機。婦產科王炯琅醫師指出,對於高危險妊娠,若意外有早產、腦傷、腦麻等情形,現在醫療很進步,父母也希望能讓寶寶接受更好的治療,目前幹細胞是前瞻具突破性的幹細胞治療技術,能讓寶寶接受更好的治療。新生兒臍帶血、臍帶、羊膜、胎盤都是非常珍貴的新生兒幹細胞來源,生產時若有機會存下,是對未來健康將是一大保障。

 

 

間質幹細胞具有多重分化功能,可修復多種疾病,寶寶的最好

 

當前全球再生醫學應用趨勢以「間質幹細胞」最受注目。相較其他種類幹細胞,間質幹細胞有自我更新與多重分化的潛能,且容易分離培養、體外增生速度較快,同時具備抗發炎、修復受傷組織的特性,已廣泛應用於多種不同的疾病,如:免疫異常、退化性關節炎、腦部損傷、心臟病、腦性麻痺、脊髓損傷…等。2021年美國發表最新臨床指出,利用臍帶間質幹細胞對嚴重新冠肺炎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可明顯改善存活率;而台灣也有相關實驗證實,臍帶間質幹細胞對急性肺損傷有修復的效果。

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 MSCs)的來源包含:脂肪、臍帶、羊膜、胎盤及骨髓等,研究已證實由臍帶、羊膜、胎盤所分離的間質幹細胞,具有較高的增殖分化能力

 

 

35歲前是黃金生育年齡!及早儲存寶寶珍貴的第一次,守護一生

 

間質幹細胞近年來已累積許多研究發表,是再生醫學領域中最被廣泛研究且深入探討的主題。根據國外研究結果,孕媽咪生育年齡越年輕,所取得的新生兒幹細胞活性及增殖率越佳,35歲前是黃金生育年齡,也是存下高品質幹細胞,守護寶寶和一家人終生的健康的關鍵時刻!

 

 

 

 

延伸閱讀

該儲存臍帶血嗎?認識臍帶血幹細胞、應用範圍,守護全家人的健康

 

 

※想暸解更多再生緣細胞儲存與應用的資訊,歡迎與我們的專業顧問一對一諮詢喔!

 

加入好友

 

 

 

參考資料

  1. Alrefaei GI, Al-Karim S, Ayuob NN, Ali SS. Does the maternal age affect the mesenchymal stem cell markers and gene expression in the human placenta? What is the evidence? Tissue Cell. 2015 Aug;47(4):406-19. doi: 10.1016/j.tice.2015.05.005. Epub 2015 May 28. PMID: 26067657.
  2. Alrefaei GI, Alkarim SA, Abduljabbar HS. Impact of Mothers’ Age on Telomere Length and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Expression in Human Fetal Membran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tem Cells Dev. 2019 Dec 15;28(24):1632-1645. doi: 10.1089/scd.2019.0144. Epub 2019 Nov 26. Erratum in: Stem Cells Dev. 2020 Mar 15;29(6):380-381. PMID: 3165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