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學新知

Omicron強勢席捲!該如何應對?變種病毒懶人包一次看懂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google

【文:廖可熏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博士、再生緣生物科技研發部專案經理】

 

新冠肺炎肆虐至今已經兩年,病毒也從原先的樣貌不斷變異進化。截至1/8,全球感染人數已達三億五百多萬人,死亡人數是五百四十八萬多人,致死率1.8%;台灣的感染人數為一萬七千三百二人,致死率4.91%。新的一年,面對不斷強化變異的病毒,我們更要好好替自身健康把關,才能迎向全新的挑戰!

 

 

變種病毒強度層級哪三大類?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下稱WHO)定義的變種病毒名單中分成3類,共10種,以及目前不影響流行病學的變種共6種。

 

  1. 強度層級最高,必須關注(高關注變異株, Variants of concern, VOC)的有五種,包含Alpha、Beta、Gamma、Delta和Omicron。
  2. 強度層級中等,感興趣之變種(需留意變異株, Variants of interest, VOI)有二種,包含Lambda和Mu。
  3. 強度層級第三等,監控中的變種(監控中變異株Variants under monitoring, VUM)有三種,目前尚未有命名。

*而不影響目前流行病學的變種,包含Kappa、Eta、Lota、Theta、Zeta 和Epsilon。

其中Epsilon在2021年6月29日從需關注之變種降為感興趣變種,在十一月後也從感興趣變種移除、Zeta和Theta也在八月後從感興趣變種移除、Eta和Lota因為案例數不增反減,也在十二月從感興趣變種移除。可以看出疫苗接種及現行治療方式,仍能有效降低病毒的傳播速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Omicron即將超越Delta?國際如何應對?

 

Omicron是現今強度層級最高,也最受各界關注的變種病毒。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加入感興趣之變種,短短兩天就提升到必須關注,原因就是傳播速率快,在英美幾乎取代Delta成為主流的變種,在歐洲,冰島及愛爾蘭的感染率也突破90%。但住院率下降。截至1/7罹病人數524,646人,死亡率0.035%。根據Nature的研究,雖然Omicron增強了進入人體的能力,但是卻造成了與肺部蛋白TMPRSS2結合的能力,減少可能產生炎症性免疫反應所導致組織疤痕和缺氧,因此減輕重症了發生率。也因為Omicron比較容易在上呼吸道複製,造成Omicron更容易從上呼吸道散布,說明了Omicron散布率如此之快的原因。但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兒童醫院兒科傳染病專家 Audrey John 說明Omicron對於嬰幼兒的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病況,因為嬰幼兒只能靠鼻子呼吸。

 

另外1/4於法國現蹤的最新病毒(暫名為IHU),由非洲中部喀麥隆歸國旅人身上驗出,目前仍是調查中變異株,感染人數12人,該變體具有 46 個突變和 36 個缺失。賽普勒斯的Leondios Kostrikis教授發現有25個感染病例的病毒序列結合了Delta和Omicron,因此將其命名為Deltacron, 1/7已上傳序列至GISAID,目前無足夠資料說明其傳染力及重症率。

 

而強度層集中等的Mu變種,在八月底加入感興趣之變種,在全球55個國家都檢驗到病例,截至1/7罹病人數為14,738人。加入感興趣變種原因是此病毒株有極大的可能產生免疫逃脫,增加其傳播的速度,但目前尚無數據證實其傳播率。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下稱CDC)的整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 COVID-19 疫苗還可以減少無症狀感染和傳播。病毒感染(有症狀和無症狀)的大幅減少將降低整體疾病水平,從而降低病毒在美國的傳播。國際各單位也著手進入調查,以進一步評估從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向其他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人傳播的風險。早期證據表明,Delta 株還是會感染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可能會傳染給他人;然而,未接種疫苗的人之間的病毒傳播還是持續蔓延的主要原因。截至 2021 年 8 月 30 日,在向 CDC 報告的住院或死亡病例中,在完全接種疫苗的人群中有70% 的 COVID-19 住院病例和 87% 的 COVID-19 死亡病例,是年齡在65歲以上。

 

CDC進一步說明,Omicron感染的快速增長,被認為是增加的傳染性和免疫逃逸賦予的抗免疫力能力;來自實驗室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的數據表明,與增加的傳染性相比,Omicron演化出更大的免疫逃避作用;與 Delta 相比,先前感染或接種疫苗所賦予的免疫力可能會更降低,但並未完全克服。此外,接種過加強劑或之前也感染過病毒的人可能對 Omicron有更強的保護作用。

 

而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最新公布抽樣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0日,Omicron株全球占比已慢慢趕上Delta株。在英國、北美及南美,感染數都是持續攀升,而其他變異種的感染人數都是持續下降。在英美這兩周的確診來源超過45%都為Omicron株,表示Omicron株恐成為新一波疫情的主要感染來源。

 

 

 

疫苗能防範變種病毒嗎?懶人包一次看懂!

 

目前主要變種的變異大多發生在生成棘蛋白的S基因突變,因為是與人體細胞上ACE2受體蛋白接合的重要位置。因此,變種病毒對人體產生的影響有以下兩種。

 

  1. 增加傳播力

病毒更容易跟ACE2受體結合,或更能融入細胞,讓病毒輕易傳散出去;如Alpha、Beta、Gamma、Delta、Mu 、Theta和Omicron變種。

 

  1. 降低抗體中和力

會讓疫苗的保護力下降;如Beta、Gamma、Delta、Eta、Kappa、lota、Mu、Epsilon、Zeta和Omicron變種。

 

14種變種病毒發源地區、傳播速率、疫苗效用等資訊請見下方表格。

 

 

 

 

新冠藥物這5種!有哪些人可以使用?

 

當疫苗已無法趕上病毒的變化,那藥物就是第二條防線。以台灣10月25日176名境外移入確診者為例,其中有136人都完整接種兩劑疫苗達14天,突破性感染的確診者比例為77.2%。目前已開發出新的藥物如下5種。

 

  1. Molnupiravir,由美國Merck藥廠製造

抗病毒口服藥物,由FDA在2021/12/23核准緊急使用(EUA)。可以破壞病毒在人體中的複製能力,阻止病毒核甘酸形成,並降低30%的住院率。但此藥物有影響軟骨發育的風險,目前只能用在18歲以上的成年人。

 

  1. Paxlovid,由美國Pfizer藥廠製造

抗病毒口服藥物,是蛋白酶抑制劑,由FDA在2021/12/22核准緊急使用(EUA)。可將高風險患者轉重症住院、死亡率降低89%,目前可用在12歲以上的罹病者。

 

  1. Sotrovimab,由英國GSK/Vir開發

抗體靜脈輸注療法,已由英國批准給高風險者(包括癌症患者和接受過器官移植的人)使用、美國通過緊急使用,目前認為可對抗Omicron,可以粘住病毒,減少79%的就醫率。

 

  1. RegKirona由韓國Celltrion製造

抗體靜脈輸注療法,歐盟批准給高風險成人;韓國、巴西通過緊急使用(EUA)。

 

  1. AZD7442(Tixagevimab+Cilgavimab雙抗體靜脈輸注療法),由AZ所開發的雙抗體療法

是美國EUA通過第一項新冠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抗體療法。

 

 

面對病毒不害怕!定期做免疫檢測,了解自身免疫狀況

 

病毒的變異速度非常快速,它們會不斷自我更新、突變,通常會比原生種更能適應人體,傳染性更強、傷害性更高,才能進而逃過人體免疫系統的偵測。

 

民眾對於自身免疫系統的維護更要做的踏實,除了施打疫苗增強免疫力,注意自身清潔、飲食、作息、運動習慣,並定期做免疫檢測追蹤自身免疫狀況,確保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讓自己遠離病毒的傷害。

 

 

 

備註:

  1. 根據新冠病毒基因譜系命名,由英國南劍橋郡基因組病原體監測中心開發的工具,是針對各個變種病毒最一開始稱呼的名字。
  2. 和新冠病毒原生種相比較的傳播速率。
  3. 民眾施打疫苗後仍會感染此變異株的機率。

 

延伸閱讀

Omicron恐怖來襲!打第三劑疫苗有效嗎?該混打嗎?

免疫細胞是什麼?免疫細胞檢測、保存及治療方法一次告訴你!

一分鐘,線上檢測免疫力

 

 

※想暸解更多再生緣細胞儲存與應用的資訊,歡迎與我們的專業顧問一對一諮詢喔!

 

加入好友

 

 

 

 

參考文獻

  1. https://www.cdc.gov.tw/
  2. https://www.gisaid.org/hcov19-variants/
  3. https://viralzone.expasy.org/9556
  4. Planas D, Veyer D, Baidaliuk A, Staropoli I, Guivel-Benhassine F, Rajah MM, Planchais C, Porrot F, Robillard N, Puech J, Prot M, Gallais F, Gantner P, Velay A, Le Guen J, Kassis-Chikhani N, Edriss D, Belec L, Seve A, Courtellemont L, Péré H, Hocqueloux L, Fafi-Kremer S, Prazuck T, Mouquet H, Bruel T, Simon-Lorière E, Rey FA, Schwartz O. Reduced sensitivity of SARS-CoV-2 variant Delta to antibody neutralization. Nature. 2021 Jul 8. doi: 10.1038/s41586-021-03777-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237773.
  5. Motozono C, Toyoda M, Zahradnik J, Saito A, Nasser H, Tan TS, Ngare I, Kimura I, Uriu K, Kosugi Y, Yue Y, Shimizu R, Ito J, Torii S, Yonekawa A, Shimono N, Nagasaki Y, Minami R, Toya T, Sekiya N, Fukuhara T, Matsuura Y, Schreiber G; Genotype to Phenotype Japan (G2P-Japan) Consortium, Ikeda T, Nakagawa S, Ueno T, Sato K. SARS-CoV-2 spike L452R variant evades cellular immunity and increases infectivity. Cell Host Microbe. 2021 Jul 14;29(7):1124-1136.e11. doi: 10.1016/j.chom.2021.06.006. Epub 2021 Jun 15. PMID: 34171266; PMCID: PMC8205251.
  6. https://gvn.org/covid-19/
  7. https://www.tma.tw/ltk/109631004.pdf
  8. Thorne LG, Bouhaddou M, Reuschl AK, Zuliani-Alvarez L, Polacco B, Pelin A, Batra J, Whelan MVX, Ummadi M, Rojc A, Turner J, Obernier K, Braberg H, Soucheray M, Richards A, Chen KH, Harjai B, Memon D, Hosmillo M, Hiatt J, Jahun A, Goodfellow IG, Fabius JM, Shokat K, Jura N, Verba K, Noursadeghi M, Beltrao P, Swaney DL, Garcia-Sastre A, Jolly C, Towers GJ, Krogan NJ. Evolution of enhanced innate immune evasion by the SARS-CoV-2 B.1.1.7 UK variant. bioRxiv [Preprint]. 2021 Jun 7:2021.06.06.446826. doi: 10.1101/2021.06.06.446826. PMID: 34127972; PMCID: PMC8202424.
  9. Singh J, Samal J, Kumar V, Sharma J, Agrawal U, Ehtesham NZ, Sundar D, Rahman SA, Hira S, Hasnain SE. Structure-Function Analyses of New SARS-CoV-2 Variants B.1.1.7, B.1.351 and B.1.1.28.1: Clinical, Diagnostic, Therapeutic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Viruses. 2021 Mar 9;13(3):439. doi: 10.3390/v13030439. PMID: 33803400; PMCID: PMC8000172.
  10.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riants/variant-info.html?CDC_AA_refVal=https%3A%2F%2Fwww.cdc.gov%2Fcoronavirus%2F2019-ncov%2Fcases-updates%2Fvariant-surveillance%2Fvariant-info.html
  11. https://www.who.int/en/activities/tracking-SARS-CoV-2-variants/
  12.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18081
  13.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6.020
  14.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science/forecasting/mathematical-modeling-outbreak.html
  15. 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drugs
  16.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114706